宜兴紫砂壶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令人回味无穷,加上紫砂壶双气孔利于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
陈先茂,生于1972年,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家,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辽宁省陶瓷艺术大师,辽宁省传媒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家会员,辽宁省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范国祥先生。凭借自己对紫砂艺术领悟,在广泛研究中外各种艺术同时,更深入的研究紫砂陶艺术实践,制壶力求道法自然,工精形美,作品造型古朴不失典雅,浑厚而大气,线条流畅和谐,个人也热衷于慈善公益事业,把作品捐赠予,中国肢残人协会重塑未来公益活动所得善款,用于治疗肢残儿童,作品 多次被评金奖,作品深受紫砂爱好者,收藏家收藏。
陈先茂老师做壶构思巧妙,可以充分利用紫砂的自然材质和巧妙的构思,来表达作品的和谐自然、圆润厚重及作品的寓意,风格独特。陈先茂老师长期制壶,心行合一,注重实用性与艺术价值,每件作品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专业评比大赛金奖,深受藏家、壶友青睐。
从岩石到泥土,陈先茂老师说: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第一次物质的大更换。就像以后从泥土改换成木材,改换成金属,改换成化学物质一样。每一次的物质更换都使人类一方面感觉着对新的材质的兴奋,而另一方又感觉着对旧的难以割舍的情感。
人们对泥土特性的认识,是经过要比岩石复杂。岩石的认识是直接在它的质地与形状上去辨别,用击打,摩擦的方法,改变它的造型。比如玉石。中国人说“美石如玉”,中国人爱玉,仿佛是对那久远而茫昧的石器时代的记忆。不但是在视觉上看他们的形制,更是用手,用脸去亲近这玉石的质地。仿佛那冰冷而无感的石块,经过几百万年人类的亲近,也被赋予了美丽的生命。
但是,对紫砂的认识,是经过了它渗水溶化的特性,被捏塑的特性,到窑烧以后形制固定的特性,其中认识的过程需要更复杂的记忆累积。宜兴紫砂决不是简单的泥巴捏制和堆砌,而是整个作品的和谐共鸣。通过泥色、质地、造型、装饰的整体搭配,从不同层面彰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展示属于自己的生活文脉,大处有形,小处有情,散发着优雅的文化气息,激发出引人人胜的美感。
就像古人双手合拢盛水的“观念”与泥土这种“物质”联系在一起的人,已经完成了一个“碗”’,他剩下的工作则是努力使自己手工实验实现这个“碗”的出现。在认识中创造文明。是生存的意识促进手工。手又回过来,要求材质服务于技术,为观念服务。是手与材质,观念与技术的互动的结果产生了我们的紫砂艺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广大民众的精神家园。文化更是一种自信和持久的力量。中国的陶瓷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中,蕴藏了我们先辈们长期以来的艺术智慧、文化智慧和劳动智慧的精髓结晶。因此,瓷器和紫砂器皿就成了广大名人、文豪墨客们的“宠”品。人们除了在品细细味浓浓茶香,感悟人生外,再就是,在紫砂作品中的那种深厚文化底蕴所带给人的一种享受。为此,对于上等的紫砂就有了“紫砂”堪比“黄金”一说。
走进陈先茂老师的工作室—四友堂紫砂艺术馆,你仿佛就像走进了一个艺术的殿堂。工作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紫砂艺术精品,有大一点的;有小一点的;也有被称作是“谜”你壶的,壶上塑有小动物的;雕有山水书画的;刻有蝇头小字的;还有根据不同树桩、南瓜等植物塑造的不同款式的形状各异的壶等等。据他介绍,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他已能依据一些不同文化、不同制作特色和不同形式变化开发出多达几百种不同款式、不同造型、不同形态的壶,其中,有方的、圆的、六角型的和方中带圆的等等,看上去每一把壶都艺术的精品也那么的让人喜欢。
陈先茂老师凭着几十年对紫砂的理解、钻研,并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把紫砂的无声语言与完美的文化内涵统一起来,使之充分展现出“泥性”之美。他制作的一件件造型独特的作品,无不透露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浑厚典雅之美和独特的“匠心”,让原本没有生命力的一块“泥”,充分展现出了一种富有形式、富有表现力和丰富文化内涵、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