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波6月30日电(记者 李佳赟)抓取、抬举、放下……一个大块头蓝色工业机器人,一改机械式的笨重,灵活地来回伸展手臂,轻松而精准地重复着一组高难度动作。
“这个机器人,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宁波韦尔德斯凯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管王绍敢特别补充道,除了减速器,其它所有的软硬件都是地地道道的“宁波制造”。
在智能化“刷屏”制造界,“机器换人”渐成趋势的当下,机器人在浙江宁波的诸多企业中已屡见不鲜。且随着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人才和政策的“溢出效应”持续释放,宁波正逐渐从核心技术被国际垄断的围城中,冲出重围形成智能装备自主研发的竞争力。
在宁波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唐一军看来,当前,以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为代表的智能经济,蓬勃发展。作为中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发展智能经济、应用智能装备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宁波要把发展智能经济作为宁波今后经济的主引擎,积极打造智能经济发展示范区,不断优化政策服务和要素保障体系,努力培育创新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机器换人”催生机器人产业
宁波叩响“智造”时代大门
以往宁波不少传统产业靠的是“人海战术”,吃的是“人口红利”,但在如今人口红利渐失、制造业成本飙升的压力下,“机器换人”已悄然而至。
在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伴着机器的阵阵轰鸣,多套大型机械设备正高速运转,偶尔有工人穿插其中调试机器。2011年起,该公司每年投入700多万元,用智能化设备替代人工,目前该公司已开通自动生产线超过50条,年生产能力提高20%以上。
在宁波肥沃的制造业土壤中,像“福特继电器”这样的镜头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依靠“机器换人”正在逐步走出成长困境,迈向智造升级。
据了解,近年来,宁波大力开展机器换人、技术改造等专项行动,围绕电子装配、家电制造、文具制造、机械加工和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特色块状经济行业,共有414个“机器换人”技改专项完成竣工验收。
而随着宁波“机器换人”带来的技术红利持续释放,宁波机器人制造产业亦顺势崛起,使制造领域从“使用”机器人向“生产”机器人转变。
指着新品展示厅内成功研发的全球首套毛衫自动对目缝合系统,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平范表示,“这套系统能使缝合效率提高300%,节省一半人工。”在纺织行业大规模“机器换人”的巨大商机前,慈星股份就凭借该款产品获得了一个新的增长极。
在宁波汹涌澎湃的转型浪潮中,热衷机器人制造的慈星股份并不孤单。大正、摩科、沃特美逊等一批机器人企业正在干着同样一件事———加速研发制造“本地产”工业机器人产品,而智能装备产业正是宁波机器人产业的主攻方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波从事机器人设计、研发、零部件制造与集成、应用服务的企业超过100家,已初步具备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的研发生产能力,一批“甬字号”的智能机器人企业正遍地开花。
不只满足于本土领域的“跑马圈地”,通过兼并重组,宁波部分制造企业已将机器人产业布局的触角伸向海外,在国际市场上“攻城拔寨”。
就在今年5月初,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2000万美元并购了美国EVANA工业机器人公司。目前,均胜电子已能为汽车零部件、医疗、快消等多个领域提供工业机器人集成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并获得博格华纳、苏斯帕、天合等全球知名企业在中国的订单。
无疑,机器人产业正在宁波制造的一池春水中激荡出阵阵涟漪。宁波市经信委主任陈炳荣表示,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成为产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方向,宁波拥有庞大的传统制造业基础,借助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设备,将助推宁波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
高热度背后隐现低端重复
宁波筑人才高地激活“智造”能量
虽然在资本和市场的一路拥簇下,机器人制造产业呈火热之势,但产业繁华的背后也隐现低端重复的“产业陷阱”。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丁汉就对这种“大干快上”的局面表达了忧虑。他认为,随着机器人产业在中国快速崛起,很多企业朝着机器人市场一哄而上,造成了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技术供不应求的局面。
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长期以来,核心技术遭遇国际垄断、创新后劲不足是宁波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最大的软肋,高端专业人才的缺口,也让宁波机器人产业的活力疲弱。
如今,这一现象正在悄然改变。
入选宁波“泛3315计划”的人才给予每人50万元资助;新引进的海内外顶尖人才领衔的重大项目最高给予1亿元的项目资助……一条条“含金量十足”的引才政策,使宁波正成为吸引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的“磁力场”,在宁波智能经济发展生态圈中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力量。
在宁波积极吹角的人才“集结号”中,甘中学的“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孙云权的“智畅机器人”、陈燕智的“普利达”……这些制造领域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开始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中,并带领团队打破一项项国际垄断,宁波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家底”越来越足。
3年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陈燕智团队落户宁波,他们专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自动化设备。如今,他们研发、组装的机器人赢得了美的、英华达、飞毛腿、苹果等大公司的青睐,订单源源不断。
曾是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瑞士ABB自动化领域全球首席科学家,如今是国家“千人计划”首批特聘专家的甘中学,亦领衔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落户余姚。据了解,该研究院总投资3亿元,致力于机器人名牌系列产品、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集成技术、下一代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旨在通过3-5年时间建设成为宁波市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支撑平台。
除了海外高端人才的“加码”,宁波逐渐肥沃的智能制造土壤中,还孵化了一批“本土化”的机器人产业人才,刷新了大众对宁波制造的认知度。
身着工作服,埋头在机器车床前的宁波乐本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学锋表示,企业专门定制非标准化机器,走的是高端客户路线,针对工业机器人的细分市场和差异化需求,进行定制化、小型化的生产,以满足市场对工业机器人个性化需求。虽然公司只有18人,但却可以做到一年1600万左右的产值,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乐本智能”红红火火的生产景象,是宁波谋篇智能设备本土化的真实写照。据了解,目前从事机器人行业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的宁波企业已经超过100家,成为宁波市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大亮点。
从海外人才回流“磁力”到本土化人才的顺势崛起,从打破国际垄断到自主研发……在这场机器人产业“竞赛”中,宁波积极引才、留才为企业入局添足“马力”,一股以智能机器人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智能经济正在宁波崛起。
“智造”绘就未来蓝图
全产业链迎“聚变效应”
在机器人学院的实验室内,一个个尚在“襁褓”中的机器人尝试着挥舞起手臂;而走出实验室,在机器人展览交易市场的展台之间,不动声色地“刷新”着千万订单;移步缓行在机器人产业主题公园,文化体验与科技观光相融合的智能旅游线路让人啧啧称奇……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依托各大机器人功能区,宁波将迎来“全产业链”的智能“聚变效应”,实现机器人产业集群式发展目标。
作为传统的“制造重镇”,宁波余姚积极谋划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升级”文章。如今,位于余姚的“机器人小镇”已初具规模,计划在3年内投入50亿元,将设置机器人展示交易中心、机器人产业制造基地、机器人特色超市等特色区块,打造以机器人核心部件制造集成及应用为主的智能全产业链。
同时,余姚也积极做强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以产学研融合推动“宁波智造”升级。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千专家甘中学介绍说,研究院落户余姚半年来,他的团队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中,有7款是国家标志性机器人。“一旦投产,市场潜力巨大。”
此外,宁波余姚还将搭建机器人展览交易市场,并打算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联合创建中国第一个基于创新基因的机器人学院,以控制器、减速器、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应用等为主攻方向,进而推动形成以“杭州—宁波”为核心的长三角智能经济生态圈。
“余姚有着良好的机器人产业基础,政府又如此重视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这些都是余姚成为率先发展智能经济样板和示范的重要基础。”甘中学对余姚智能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除了像余姚这样的机器人产业园区正拔节而起,在宁波各地追赶智能经济快车的产业园区,已不再“竹外桃花三两枝”,而是“满园春色关不住”。
如慈溪高新区先进装备产业园、杭州湾智能装备产业园、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装备研发园、宁波象保合作区机器人产业园等也正雄姿初现,积蓄发展合力。
一个个园区、一条条产业链,不仅在地理空间上聚拢到一起,更在产业链上形成多元互动。通过精心“摆阵布局”,规划打造产业“聚宝盆”,如今,宁波机器人产业发展正催生出“乘法效应”。
基于宁波肥沃的智能装备发展土壤,今年6月,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机器人盛会——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宁波余姚,并在开幕式中进行8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超200亿元,为宁波抢抓机遇“掘金”智能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表示,发展智能经济,宁波当仁不让、责无旁贷,这是基于国内外发展大势、宁波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未来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而提出来的。希望宁波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浙江全省发展智能经济树立标杆样板、做好示范带动。
车间“智变”、人才“量变”、园区“蝶变”,随着宁波机器人全产业链上的“聚变效应”逐步展现,宁波这个传统制造区已呈现出“老树发新芽”的活力,一幅“机器人之城”的壮阔图景,正在宁波徐徐展开。(完)